相关资讯

300吨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开采遇困,村民支招:可去崂山请一能人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3:35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图片

城南旧事2025-08-11 19:58

北京,1950年代初,城市巨大而混沌的早晨,广场还是泥土和油渍的气味。一下子,工程的号角被吹响,说是给新中国造一座碑,要把名字刻在天安门的正前方。说起来其实平平无奇,纪念碑嘛,四四方方的,有何难?可真做起来,才发现这天底下的事情哪有不费劲的。这样一块碑,不单要立得住,要像一座沉默的坐标,挺在风里、雨里、历史的褶皱里,永远扳着脸等着人来仰望。

图片

这些年人们路过广场,大多不会出神地细看。可要是你绕到纪念碑正前,往高处多看两眼,阳光落在那石料表皮,像锈一样褪不掉。那块心石,别人以为随手一砍、一拣,其实背后纠结了无数工人的汗和陷入僵局的日子。调查石料资料的时候,大伙翻遍全国地形图,要300吨的巨石,15米长,3米宽,0.6米厚,还要不裂不疏松,这话说出嘴都觉得夸张。再一想那个年代火车能拉九十吨——剩下来怎么办,谁来管?

陈志德,工程师,一个常年带着微尘气味的人,专门负责给共和国造“第一碑”。别人坐下,他照样跋山涉水,别说用力气去丈量一块山头了,心里头的担子,你敢说他轻松?他往东走到山东,往南跑到福建,一路翻场,直到青岛崂山前,大金顶趴着不动,石头直往人眼里灼。崂山这地方, 石材颜色偏肉红,灰白,带点黄,遇到晴天发亮。聪明工友在旁边摸摸表皮,觉得这石头真是合胃口,不怎么喝水,耐看还耐用。那年头讲究气质,质地硬、面子好就决定了事半功倍。

图片

找到了石头,可怎么扒下来?上了山头,几十号工人,一时间没了办法。据说什么法子都试过了,锤敲楔撬,都是图省力气的小打小闹——对于300吨的巨物,没用。陈志德越发苦闷,有时夜里不睡,要么在山坡上溜达,一会又说不如就算了?

还是老工匠李开山来了点劲。这人年纪大了,脸埋在石灰里,一讲话嗓子嗡嗡,乡下人都喊他“石神”,可他看见石头其实心底发虚。他一板一眼地量尺,四处打听,最后也拿不准:“这么大的石头,我也根本没见过?”纠结几轮,他说要不试试“闷炮”吧——是不是一声巨响就能解决问题?

图片

爆破声轰鸣,烟尘飞扬,石头没断成小块,只是松胀了一点。他们这才知道,天底下的大事往往不是靠一把火、一嘶声就能解决。炸一次行,再来一次?不行,石块万一断开,累死都赔不起。李开山见陈志德失魂落魄,安慰一句,叫“蚂蚁啃骨头”:先楔开,再细胳膊慢磨,兵分几路,钢楔子、千斤顶,一招一式,夜里打着手电也干。结果一夜间,有人传来消息,石料已经分离了,黏连处像拉沙糖被人一点点拽开。谁都没敢想过竟然成了。

问题才刚来临,小石块随便运送,大巨石怎么拖下山头?有人出主意说修铁轨,崂山到市区几十公里,全是坎坷小路。预算一算,全工程可能搁置几年,谁有那闲暇。李开山皱着眉,提议用“滚杠”,在山坡上砸木头做枕、铁管做轨,上头栓牢钢索、绞磨,底下万一石头滑了就人的命可能就丢了。

图片

**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天夜里有工人险些被巨石卷进滑轨缝,拖着石头下山的恐惧,真的比凌晨爆破的巨响还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。**多少工人在石块正下方安睡,半夜驮着干粮就是不敢离开。没人去计较余下多少步,全靠一股傻乎乎的韧劲,一个劲往前推——北京那么远,怎么到的都说不清。

可中途还不止一次减重,边运边磨,300吨削到102吨,拼死拼活折腾下来,照样还是全市大事。青岛到北京的路,跟现在高速公路可不是一回事,火车运载极限90吨,多一两吨司机都得瞪着眼吹胡子。

图片

路上说完全顺利?其实根本不是。有次差点整个石头卡在隧道口,扯半天才调过轨道,沿路百姓纷纷拆掉自家围墙,田埂打平,队伍唱歌、扛着扁担、拎着蒸包、喝口冷水也觉得值得。几个孩子追着石头跑,没跑几步被喊住,怕被压着。很多故事,听见觉得滑稽,真正做过才知道蚂蚁怎么啃铁了。

北京前门西站,那是1953年10月的事。7000多号人整整半年,一大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铁轨尽头。天气干燥,风大得要命,天边扬尘飞起来。那一年中国正热火朝天搞建设,有人忙着修路盖房,有人翻地挖煤,没人想过一块石头的来头,却没想到后来的路已经悄悄铺好。

图片

时至今日,天安门广场上石碑还不声不响地朝北直挺挺地矗着。它表面上无波无澜,一点不花哨,但底子下烧灼的,是汗水和惯常的愁苦。碑心石其实没多少人记得是哪来的,每年成千上万人路过,了不起到此一游。可再去问问那些当年参与的人,谁又有心气跟你细细啰嗦?有人说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,可听起来挺空洞,也有人说就是赶工期累出来的。真真假假,都成过眼云烟。

说实在的,到底人民英雄纪念碑值不值得花那九年的心血?有些工人也嘟囔过:反正石头这么大,拆了也废物利用不起来。可工程师说,细节决定成败,这种话云里雾里地飘着,谁信?李开山估计也没空多想,这辈子最拿得出手的,恐怕还真就那块石头。可话又说回去,如果没有这些犟脾气的匠人,碑心石就算筛遍全国,也未必能像现在那样老老实实在广场上挨吹雨。

图片

没准要是现在再搞一次,还真未必有人想通这套手艺了。时代不一样,思路全变。现代机械一来,吊车走到现场,可能几小时就能把石头“请”下山。可惜,也正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高效,人才力、工艺、集体的混沌情感才有了发挥余地。

看这座碑心石,像极了历史那道浅痕,不完美,但结实,彪悍又固执,一如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活法。每次走近,心头总会生出一些敬畏,好像全中国那些叫不出名字的人们都曾为这块石头用力喘过气。

图片

所有大工程皆因琐屑与庸碌成全,碑心石不过是千千万万个坚韧普通劳动者的缩影。到底是巧合,还是历史的必然?

事情讲完了。过往虽然遥远,依然有人不知不觉停下来,盯着这块石头琢磨一会儿。有那么多人的手和汗水,一锤一凿,一点点拼出来,这样一座纪念碑立在广场中央,自有它存在的理由。

图片

图片

内容来自今日头条作者声明:内容取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痰湿难除 二陈丸没用 一个古方

下一篇:没有了